乐学 乐教 创业 创造
思想引领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服务 >  思想引领 >  信息正文

劳动教育的美学视野

时间:2022-05-02 18:25:33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全面深刻地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以劳动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审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将劳动教育置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宏大语境。劳动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具有本体性,彰显价值性,无论群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都用劳动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彰显其存在的意义。劳动教育视域中的劳动需要从其作为人本体的存在方式这一角度来理解,从而建构人的发展与劳动之间的互动机制,让人在身心一体的教育美学生活实践中走向整全发展。

劳动是人在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方式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劳动就与人类相伴,成为人在社会中存在的基本方式。基于人和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劳动,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相互交往的手段,人正是通过劳动确证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有意识的、审美性的、创造性的劳动,是人通过对规律的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更大限度的生命自由的活动。

审视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其进步性就体现在人不断地从困扰着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客观与主观的巨大对立中解放出来,这一历史进程伴随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创造。因此,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就是人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不断改造世界,获得自由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存在与本质、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彰显的过程。人通过劳动不断改造着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是人的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维系这一历史进程不断向前的动力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与环境相互适应而产生了人类多种多样的生活存在方式,创造了多样化的人类文明。以群体方式出现的人往往具有民族、种族的差异,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并没有改变,那就是通过劳动不断实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实现人自身的对象化。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劳动创造。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的对象化世界,这个对象化的世界就是人的实践的结果,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历史的发展是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理性活动,是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人们改造世界、完善自身的进程就是人类历史进程本身,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人类以其无比强大的意志或精神力量维系自身的前进动力,牵引人类不断向前,通过劳动将世界逐渐改造成更符合人需要的样子。这一过程永不停止,充分彰显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劳动作为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这一论断,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的出发点。正是因为劳动的本体性、崇高性和价值性存在,决定了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的审美建构

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生命发展的阶段性进程中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认知能力、身体素质、情感水平和道德人格等维度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劳动教育的价值包括劳动习惯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但从根本上说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首先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其次才是劳动习惯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以培养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自觉性,彰显个体存在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是生命的主体活动,劳动的根本动力是人不断追求自由解放的美学境界。新时代,要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将劳动价值置于美学视野进行审视,唤起青少年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渴望劳动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追求,唤起青少年通过劳动创造美的自觉。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宏大视野,对人类历史的审美特性做了深刻分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一观点。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旨在说明,人的劳动本质是使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过程。从人对自然的社会性的生产活动中来讲美的规律,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创造活动。而在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人类通过劳动,把客观的、原始的自然改造成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化的自然,这正是人类存在的确证。因此,劳动的价值就是对美的创造。劳动教育的审美价值根源于劳动本体的美学价值。要让青少年一代认识到劳动的真善美本质,从而增强从事劳动创造的自觉性,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自觉,追求真理,勇于实践,乐于创造。

劳动教育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存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具身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特征,劳动是人身心一体的行为,是主体自觉的行动,是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一体的人的实践性活动。劳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要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要以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为前提并指向生命的主体性价值实现。

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表现为人们通过物质生产方式实现对世界的对象化改造,也不断地实现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劳动教育应该向青少年展现劳动之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让青少年以主体的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现实性,要在社会发展的时代语境中理解劳动的意义,让青少年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人生目标,将个体的人生理想融入时代进步的洪流,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还需要凸显日常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营造审美的学习生态,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走出抽象的符号世界,以体验、实践的方式去理解学习对象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自为者和学习的自主者,成为主体的人、自主的人和热爱生活的人,以身心一体的美学姿态出现在教育生活中。

劳动教育既要有贯通人类历史发展、审视劳动价值、增强学生生命主体责任意识的高远追求,也要有立足现实生活、培养劳动意识、增强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锻造劳动品格的具体举措。当学生以主体的、自觉的意识出现在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必然得到极大的彰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在教育中将会被重新发现,基础教育必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彰显体验、实践和创造活力的新的教育样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官方抖音